综合资讯
创业观察:从手机创新停滞到智能硬件的爆发
发布时间:2019-01-05 浏览次数:54
在移动设别领域,苹果的软硬件一体模式取得巨大成功。这不仅引发了像微软这样的巨头转型,也启发了更多软硬件结合的创业项目。业界为这一潮流起了一个很有历史感的名字,叫做“硬件复兴”。
复兴这一说法,对应的是个人计算机(PC)诞生的上世纪70年代:乔布斯、沃兹还有同时代的大批极客们都在用自制硬件的方式来组装计算机。当时硅谷最酷的职业是硬件工程师,利润*的来源也是硬件,而比尔·盖茨的软件则被认为是硬件的赠送品。但在随后的历史中,个人PC产业则在微软、英特尔所建立的Wintel模式下,完全走向了以软件为主导的,硬件通用和标准化的模式。硬件成为低利润的标准产品,除了芯片之外,硬件厂商成为软件的附庸。
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近年来的移动设备大爆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兴起后,在小小的移动设备上,更加省电和高效的定制硬件显然是更好的选择。定制带来多元化,多元化带来更多创新。包括定制芯片、传感器、存储器在内的诸多硬件创新越发普遍。
当然,所谓的硬件复兴的趋势、智能硬件的爆发,不单单是因为苹果一家公司的成功效应,更有赖于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带来的推动效应:在硬件方面,智能手机代工厂和组建硬件企业的发展和创新为新一代的硬件制造奠定了基础;软件方面,开源的安卓系统成为样板和很多智能硬件系统开发的起点。
手机硬件创新似乎要停滞了
尽管近年来科技和互联网行业不断发展,但在技术推崇者的心中,他们永不满足,甚至觉得目前科技发展的速度在倒退。Paypal创始人、硅谷知名的风险投资家彼得·泰尔在一篇文章中写道,iPhone比之当年的阿波罗计划简直是小玩意。他遗憾的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信息时代没有从根本上革新制造业,也没有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泰尔怀念上世纪那个登月和激发人们无限想象力的黄金时代,他在文章中称:“曾经,我们想要的是飞行汽车,但现在,我们却把140字限制当成宝贝(Twitter)。”
技术推崇者的说法是有些偏激的,近年来马斯克的SpaceX航天器和Tesla电动汽车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兴奋。但是站在2013年的历史节点,一个隐隐显现的趋势是,移动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创新似乎开始减慢,甚至出现停滞的趋势。
不可否认,手机和智能手机依然重要,并且是非常大的“现金牛”产业。世界上还有2/3以上的人口需要手机,还有大量的功能手机存量要转换为智能手机,这将继续成为巨大的业务。
但是,纵览今年发布的新款智能手机,无论是苹果、三星、摩托,还是国内的小米、魅族等新手机都没有带来太多的惊喜。智能手机的硬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沦落为单纯的性能指标的比拼,而在没有新应用场景创新的情况下,性能提升并不能给消费者带来用户体验的质的飞跃。
苹果作为智能手机开创者的,最近发布的旗舰机型iPhone 5S在硬件创新上,也只有64位处理器和指纹识别Home键,而指纹识别的应用场景和普及型还有待验证。于此同时,苹果推出多元化的彩色iPhone,也间接成为一个成熟的标志:iPhone智能手机成为了苹果一个成熟的品类,后续不会有大的结构性的改变,就跟之前的iPod的生命周期一样。
如果说手机硬件还有一个点需要突破的话,那就是电池。然而,让人悲观的消息是,新兴电池技术至今还没有突破的迹象。恐怕至少未来在三五年内,智能手机的可使用时间还是一天左右。
那么,在未来几年内,恐怕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手机硬件领域的创新要减慢甚至停滞。
成熟不是一件坏事情,它意味着这一消费品的基本模式确定,走向普及和消费化。汽车历史上就经历过福特T型车批量生产模式确定后,汽车作为消费品开始大量普及的过程。
成熟也意味着,硬件之外的创新变的重要。比如手机操作系统层面的创新,iOS7在小步的创新,比较激进的Firefox OS则采用了直接使用WEB APP这样的大幅创新。
同时,一个消费品类成熟也意味着,新的品类的创新变的重要,比如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是对日常事务的重新想象
如果将智能手机的兴起放在更大历史维度去看的话,这一波趋势其实是对实体世界的智能化改造。除了手机之外,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甚至是智能汽车正在成为下一波的热点品类。
扎堆这一趋势的,不仅有谷歌、三星、Nike、百度、360这样大公司,更有一批创业公司在涌入这一领域。在创新中国DEMO CHINA 2013创业比赛的会场,移动互联网组有一半的项目跟硬件相关。
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手表,眼镜和腕带成为目前最热门的品类。
智能手表方面,有三星Gear、高通、果壳电子等产品,但智能手表到底是有多大作用,有多少需要还未得而知。倒是在传统消费电子之外的尼桑汽车,推出能监控驾驶者健康状态的手表看起来更加实用。
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智能眼镜更具未来感,而其商用估计还要一段时间。而健康腕带,则*商业化的可穿戴设备品类。目前,腕带在美国已经形成了Jawbone UP,Nike FuelBand和Fitbit三大品牌。健康腕带,相对手表而言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和刚需。健康向来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硬件技术和医疗技术完全能支撑腕带成为一个大产业。
在智能家居领域,目前以创业公司为主。比如有创业记栏目此前报道的“幻腾”智能灯,可以通过手机APP来控制灯光亮度和色调。而创新中国比赛中的“BroadLink”项目,则更近一步,以“智能插座”和“遥控器”模拟器切入,想打造一个智能家居超市。智能插座,是在普通插座智商,加装一道带有控制器的插座设备,可以用手机APP来控制开关和电量,从而实现远程控制。“遥控器”模拟则是通过模拟遥控器的信号,来达到手机APP控制家里电器的功能。
其它创新硬件以具体的应用需求出发,需求和产品更加分散和。以创新中国的一个参赛项目“找找”为例。该项目制造了一个带有通信功能GPS小圆盘,可以戴在老人、小孩、甚至宠物的身上,然后该小圆盘会通过网络将位置发送到服务器,用户可以用过APP来监控跟踪。结合软件功能,“找找”还可以实现跟踪出一定范围报警等功能。
正如很早做智能温控器NEST所带来的理念所体现的,我们周边的事物很多都不智能,而且方式很原始,为什么不能让周边事物更加智能,更加酷呢。智能硬件得益于现在的硬件产业链和开源软件技术,让创业的小公司和大公司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做创新。除却改变生活的理想,软硬件模式的商业成功会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加入到这一领域,在今年,软硬件结合的智能硬件项目已经开始爆发。
引爆点:硬件2.0生产模式
创新从来不是孤立的,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迭代和变革。纵观目前靠谱的智能硬件项目,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都跟智能手机有密切的结合。这一点,正如高通全球副总裁沈劲所言,靠谱的智能硬件有2个特点,手机为中心,手机为标准。
手机为中心,即将手机作为智能硬件的控制中心,具体表现为一个手机APP。以智能手机为控制平台,这样不仅仅是增加了其通用性,降低成本,而且能从手机配件角度去构建,能形成一个相互推动销售的效果。
手机为标准,即硬件制造上采用手机产业链上成熟的组件和技术标准。今年来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为传感器,通信技术组件的技术成熟和量产做了充足的准备。智能硬件的爆发,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低成本的量产,正是得益于此。
单单只有组件产业链的成熟,还不足以产生当前智能硬件创业爆发的趋势。至少,这一爆发的趋势,还有一个生产模式的变革:当前的硬件,已经不是传统设计、建模、测试、大规模制造的传统流程,而是利用已有硬件模块,快速设计,制造,出售,改进这样的流程。这样的生产模式,非常像软件开发的模式,这种软件开发式的硬件制造可以称之为硬件2.0。
这种制造方式,决定了启动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制造过程可以不断完善,而在出售的过程中又可以快速回笼资金进行新一轮的改进制造。这种模式的低门槛,显然是促进智能硬件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现在网上都出现了,乐高玩具一样开源硬件,可以让极客们任意组装自己喜欢的创意硬件。甚至在将来,连组建都不用制造,3D打印都可以。显然,这种生产方式非常适合创业。
后智能手机时代的需求,手机硬件产业链的基础,新兴生产模式的综合推动下,智能硬件创业成为2013年的创业热点。
在移动设别领域,苹果的软硬件一体模式取得巨大成功。这不仅引发了像微软这样的巨头转型,也启发了更多软硬件结合的创业项目。业界为这一潮流起了一个很有历史感的名字,叫做“硬件复兴”。
复兴这一说法,对应的是个人计算机(PC)诞生的上世纪70年代:乔布斯、沃兹还有同时代的大批极客们都在用自制硬件的方式来组装计算机。当时硅谷最酷的职业是硬件工程师,利润*的来源也是硬件,而比尔·盖茨的软件则被认为是硬件的赠送品。但在随后的历史中,个人PC产业则在微软、英特尔所建立的Wintel模式下,完全走向了以软件为主导的,硬件通用和标准化的模式。硬件成为低利润的标准产品,除了芯片之外,硬件厂商成为软件的附庸。
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近年来的移动设备大爆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兴起后,在小小的移动设备上,更加省电和高效的定制硬件显然是更好的选择。定制带来多元化,多元化带来更多创新。包括定制芯片、传感器、存储器在内的诸多硬件创新越发普遍。
当然,所谓的硬件复兴的趋势、智能硬件的爆发,不单单是因为苹果一家公司的成功效应,更有赖于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带来的推动效应:在硬件方面,智能手机代工厂和组建硬件企业的发展和创新为新一代的硬件制造奠定了基础;软件方面,开源的安卓系统成为样板和很多智能硬件系统开发的起点。
手机硬件创新似乎要停滞了
尽管近年来科技和互联网行业不断发展,但在技术推崇者的心中,他们永不满足,甚至觉得目前科技发展的速度在倒退。Paypal创始人、硅谷知名的风险投资家彼得·泰尔在一篇文章中写道,iPhone比之当年的阿波罗计划简直是小玩意。他遗憾的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信息时代没有从根本上革新制造业,也没有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泰尔怀念上世纪那个登月和激发人们无限想象力的黄金时代,他在文章中称:“曾经,我们想要的是飞行汽车,但现在,我们却把140字限制当成宝贝(Twitter)。”
技术推崇者的说法是有些偏激的,近年来马斯克的SpaceX航天器和Tesla电动汽车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兴奋。但是站在2013年的历史节点,一个隐隐显现的趋势是,移动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创新似乎开始减慢,甚至出现停滞的趋势。
不可否认,手机和智能手机依然重要,并且是非常大的“现金牛”产业。世界上还有2/3以上的人口需要手机,还有大量的功能手机存量要转换为智能手机,这将继续成为巨大的业务。
但是,纵览今年发布的新款智能手机,无论是苹果、三星、摩托,还是国内的小米、魅族等新手机都没有带来太多的惊喜。智能手机的硬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沦落为单纯的性能指标的比拼,而在没有新应用场景创新的情况下,性能提升并不能给消费者带来用户体验的质的飞跃。
苹果作为智能手机开创者的,最近发布的旗舰机型iPhone 5S在硬件创新上,也只有64位处理器和指纹识别Home键,而指纹识别的应用场景和普及型还有待验证。于此同时,苹果推出多元化的彩色iPhone,也间接成为一个成熟的标志:iPhone智能手机成为了苹果一个成熟的品类,后续不会有大的结构性的改变,就跟之前的iPod的生命周期一样。
如果说手机硬件还有一个点需要突破的话,那就是电池。然而,让人悲观的消息是,新兴电池技术至今还没有突破的迹象。恐怕至少未来在三五年内,智能手机的可使用时间还是一天左右。
那么,在未来几年内,恐怕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手机硬件领域的创新要减慢甚至停滞。
成熟不是一件坏事情,它意味着这一消费品的基本模式确定,走向普及和消费化。汽车历史上就经历过福特T型车批量生产模式确定后,汽车作为消费品开始大量普及的过程。
成熟也意味着,硬件之外的创新变的重要。比如手机操作系统层面的创新,iOS7在小步的创新,比较激进的Firefox OS则采用了直接使用WEB APP这样的大幅创新。
同时,一个消费品类成熟也意味着,新的品类的创新变的重要,比如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是对日常事务的重新想象
如果将智能手机的兴起放在更大历史维度去看的话,这一波趋势其实是对实体世界的智能化改造。除了手机之外,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甚至是智能汽车正在成为下一波的热点品类。
扎堆这一趋势的,不仅有谷歌、三星、Nike、百度、360这样大公司,更有一批创业公司在涌入这一领域。在创新中国DEMO CHINA 2013创业比赛的会场,移动互联网组有一半的项目跟硬件相关。
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手表,眼镜和腕带成为目前最热门的品类。
智能手表方面,有三星Gear、高通、果壳电子等产品,但智能手表到底是有多大作用,有多少需要还未得而知。倒是在传统消费电子之外的尼桑汽车,推出能监控驾驶者健康状态的手表看起来更加实用。
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智能眼镜更具未来感,而其商用估计还要一段时间。而健康腕带,则*商业化的可穿戴设备品类。目前,腕带在美国已经形成了Jawbone UP,Nike FuelBand和Fitbit三大品牌。健康腕带,相对手表而言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和刚需。健康向来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硬件技术和医疗技术完全能支撑腕带成为一个大产业。
在智能家居领域,目前以创业公司为主。比如有创业记栏目此前报道的“幻腾”智能灯,可以通过手机APP来控制灯光亮度和色调。而创新中国比赛中的“BroadLink”项目,则更近一步,以“智能插座”和“遥控器”模拟器切入,想打造一个智能家居超市。智能插座,是在普通插座智商,加装一道带有控制器的插座设备,可以用手机APP来控制开关和电量,从而实现远程控制。“遥控器”模拟则是通过模拟遥控器的信号,来达到手机APP控制家里电器的功能。
其它创新硬件以具体的应用需求出发,需求和产品更加分散和。以创新中国的一个参赛项目“找找”为例。该项目制造了一个带有通信功能GPS小圆盘,可以戴在老人、小孩、甚至宠物的身上,然后该小圆盘会通过网络将位置发送到服务器,用户可以用过APP来监控跟踪。结合软件功能,“找找”还可以实现跟踪出一定范围报警等功能。
正如很早做智能温控器NEST所带来的理念所体现的,我们周边的事物很多都不智能,而且方式很原始,为什么不能让周边事物更加智能,更加酷呢。智能硬件得益于现在的硬件产业链和开源软件技术,让创业的小公司和大公司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做创新。除却改变生活的理想,软硬件模式的商业成功会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加入到这一领域,在今年,软硬件结合的智能硬件项目已经开始爆发。
引爆点:硬件2.0生产模式
创新从来不是孤立的,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迭代和变革。纵观目前靠谱的智能硬件项目,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都跟智能手机有密切的结合。这一点,正如高通全球副总裁沈劲所言,靠谱的智能硬件有2个特点,手机为中心,手机为标准。
手机为中心,即将手机作为智能硬件的控制中心,具体表现为一个手机APP。以智能手机为控制平台,这样不仅仅是增加了其通用性,降低成本,而且能从手机配件角度去构建,能形成一个相互推动销售的效果。
手机为标准,即硬件制造上采用手机产业链上成熟的组件和技术标准。今年来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为传感器,通信技术组件的技术成熟和量产做了充足的准备。智能硬件的爆发,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低成本的量产,正是得益于此。
单单只有组件产业链的成熟,还不足以产生当前智能硬件创业爆发的趋势。至少,这一爆发的趋势,还有一个生产模式的变革:当前的硬件,已经不是传统设计、建模、测试、大规模制造的传统流程,而是利用已有硬件模块,快速设计,制造,出售,改进这样的流程。这样的生产模式,非常像软件开发的模式,这种软件开发式的硬件制造可以称之为硬件2.0。
这种制造方式,决定了启动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制造过程可以不断完善,而在出售的过程中又可以快速回笼资金进行新一轮的改进制造。这种模式的低门槛,显然是促进智能硬件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现在网上都出现了,乐高玩具一样开源硬件,可以让极客们任意组装自己喜欢的创意硬件。甚至在将来,连组建都不用制造,3D打印都可以。显然,这种生产方式非常适合创业。
后智能手机时代的需求,手机硬件产业链的基础,新兴生产模式的综合推动下,智能硬件创业成为2013年的创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