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媒体报道

中国制造2025专访(三)罗文:创新主线贯穿“中国制造2025”

发布时间:2019-01-05 浏览次数:56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制造2025》,《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院长罗文。
  
  中国之所以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就是因为缺乏技术创新,创新能力比较弱。在“中国制造2025”里面,第一个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度创新不强的问题;十项任务的第一项任务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五大工程的第一个工程是要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在基本方针里也提到创新驱动。所以说,创新是“中国制造2025”的一条主线。
  
  中国制造业未来的红利
  
  中国制造业的第一个红利是改革带来的红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例如深化金融改革,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进生产要素的战略改革,有助于理顺能源、资源等制造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落实中小企业税收的政策,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让创新创业的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得成长起来。
  
  第二个红利来自于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革命正在引发产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这次变革中“互联网+”在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应用中已成为普遍的趋势;生产的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在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创业模式也在变革,创新的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这种变革会为制造业的赶超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将会极大激发我国制造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加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氛围的协调,会催生一大批有活力的、高成长的中小制造企业群。
  
  第三个红利是新人口红利。我国每年有700多万大学生毕业,十年积累的人数相当于德国的总人口。如果措施有力,在传统的人口数量红利减弱的同时,加快培育形成人口质量红利,将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有利支撑。
  
  第四个红利来自于全球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了全球产业梯度转移和全球产业分工调整的机遇。经过短短30多年的努力崛起为世界工厂,2000年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机遇,推动我国制造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从过去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跃升到高端。
  
  中国制造的变革着力点
  
  中国制造的第一个变革是生产制造方式的变革,最突出的就是智能制造成为新兴的生产方式,要围绕这一变革重点做3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例如高等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现代核心技术、可钻探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第二,大力推进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例如从智能化的产品设计、关键工序的智能化、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的建设。第三,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比如众包设计、全产业链的追溯等。
  
  中国制造的第二个变革是组织形态的变革。生产的小型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成为企业组织一个新的特征。要着力培育新型产业组织,一是要引导制造企业向互联网的生产方式转型,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化和社会化参与的新兴产业组织;二是制造企业要积极应用移动电子商务、O2O等新型业务模式。
  
  中国制造的第三个变革是产业结构的变革。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产业变革新的方向。要推动这种服务化,首先要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围绕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加集成能力,向服务环节延伸产业链。例如,制造企业做供应链金融,就是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发展壮大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发展企业的检验检测认证,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
  
  第四个变革是产业创新方式的变革。协同创新已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新模式。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加快完善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创新体系。一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网络,即建一批面向区域、全国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二是支持重点行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三是集中资金、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像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集成电路等。
  
  目前,中国制造的发展中资金、市场都不成问题,最关键的是怎样培养出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及把这种人才留下来的机制。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制造2025》,《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院长罗文。
  
  中国之所以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就是因为缺乏技术创新,创新能力比较弱。在“中国制造2025”里面,第一个解决的问题就是制度创新不强的问题;十项任务的第一项任务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五大工程的第一个工程是要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在基本方针里也提到创新驱动。所以说,创新是“中国制造2025”的一条主线。
  
  中国制造业未来的红利
  
  中国制造业的第一个红利是改革带来的红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例如深化金融改革,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进生产要素的战略改革,有助于理顺能源、资源等制造业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落实中小企业税收的政策,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让创新创业的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得成长起来。
  
  第二个红利来自于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革命正在引发产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这次变革中“互联网+”在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应用中已成为普遍的趋势;生产的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在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创业模式也在变革,创新的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这种变革会为制造业的赶超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将会极大激发我国制造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加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氛围的协调,会催生一大批有活力的、高成长的中小制造企业群。
  
  第三个红利是新人口红利。我国每年有700多万大学生毕业,十年积累的人数相当于德国的总人口。如果措施有力,在传统的人口数量红利减弱的同时,加快培育形成人口质量红利,将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有利支撑。
  
  第四个红利来自于全球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了全球产业梯度转移和全球产业分工调整的机遇。经过短短30多年的努力崛起为世界工厂,2000年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机遇,推动我国制造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从过去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跃升到高端。
  
  中国制造的变革着力点
  
  中国制造的第一个变革是生产制造方式的变革,最突出的就是智能制造成为新兴的生产方式,要围绕这一变革重点做3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例如高等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现代核心技术、可钻探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第二,大力推进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例如从智能化的产品设计、关键工序的智能化、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的建设。第三,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比如众包设计、全产业链的追溯等。
  
  中国制造的第二个变革是组织形态的变革。生产的小型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成为企业组织一个新的特征。要着力培育新型产业组织,一是要引导制造企业向互联网的生产方式转型,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化和社会化参与的新兴产业组织;二是制造企业要积极应用移动电子商务、O2O等新型业务模式。
  
  中国制造的第三个变革是产业结构的变革。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产业变革新的方向。要推动这种服务化,首先要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围绕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加集成能力,向服务环节延伸产业链。例如,制造企业做供应链金融,就是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发展壮大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发展企业的检验检测认证,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
  
  第四个变革是产业创新方式的变革。协同创新已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新模式。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加快完善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创新体系。一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网络,即建一批面向区域、全国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二是支持重点行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三是集中资金、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像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集成电路等。
  
  目前,中国制造的发展中资金、市场都不成问题,最关键的是怎样培养出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及把这种人才留下来的机制。


相关链接

wechat微信扫描关注

qqQQ扫描加好友

QQ